元微之 2023-07-18
本文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古往今來,長期戰(zhàn)爭都會令雙方陷入泥潭之中,背上沉重的負擔。畢竟,戰(zhàn)爭比拼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更是背后支撐的綜合國力。一旦戰(zhàn)爭機器開動,就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巨量的資源,即使是現代化的工業(yè)國家,也很難長時間維持一場高烈度戰(zhàn)爭。那么,在以農業(yè)為基礎的古代,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消耗有多大?又是如何補給和維持的呢?
人員損耗
春秋以來,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逐漸被滅國戰(zhàn)爭取代,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和慘烈程度大大提高。宋襄公在戰(zhàn)場上的君子之禮淪為笑柄,攻城略地、殺傷士卒則成為戰(zhàn)爭最主要的目標。
影視劇中的宋襄公形象。來源/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截圖
戰(zhàn)爭變得無比殘酷,人員也成為戰(zhàn)爭主要的消耗之一。
著名兵書《尉繚子·兵令》篇中稱:“臣聞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其十三者,力加諸侯;殺其十一者,令行士卒。”殺傷士卒的比例成為是否善戰(zhàn)的判定標準。戰(zhàn)國以后的名將,如白起、韓信、霍去病等等,都有著相當可觀的殺敵數量。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往往有數十萬人參加,導致的士卒損耗也是相當驚人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詩句并不夸張。
明代李槃輯《武德全書》,收錄了《易經》《詩經》《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以及歷代兵法書《司馬法》《太公六韜》《孫子》《吳子》《荀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諸葛武侯將苑心法》《李衛(wèi)公問對》等。該版本為明萬歷十八年汪一鸞刊本
楚漢相爭時,劉邦趁著項羽北上攻擊三齊之地時,率領五諸侯聯軍56萬人東伐楚地,一舉占領了西楚國都彭城。項羽聞訊后率精騎三萬南出魯地,自胡陵奔襲至彭城西邊的蕭縣,次日清晨突然攻擊漢軍。戰(zhàn)至正午時分,漢軍大敗,士卒被殺傷10余萬,另有10余萬漢卒逃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劉邦也陷入了楚軍的重重包圍。盡管突起的大風吹散了楚軍陣型,劉邦得以“與數十騎遁去”,但56萬大軍一戰(zhàn)敗亡,也成為劉邦起兵以來最大的損失。
楚漢戰(zhàn)爭示意圖
南北朝時期,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堅一意孤行,自長安發(fā)“戎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后千里”,想要一舉覆滅東晉,統一天下。但淝水一戰(zhàn),苻堅的先鋒軍被謝玄的精銳北府兵擊敗,其弟符融又于亂陣之中被殺,導致百萬大軍忽然潰散,“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前秦也因此而敗亡。
但是,受冷兵器時代的限制,這種大規(guī)模野戰(zhàn)中的兵力損耗常有水分,因為潰逃的士卒未必全部死亡,敗軍之國只要重整旗鼓就可以卷土重來,所以很多將領會選擇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從根本上擊敗敵國,使其一蹶不振。長平之戰(zhàn)時,趙括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包圍,糧道斷絕四十六日,最終突圍失敗而投降。白起為防止趙卒反覆,“乃挾詐而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此戰(zhàn)秦軍“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使趙國的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此后再也無法形成威脅,但自身也損失慘重,“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白起畫像
除了死去的士卒,傷員同樣是戰(zhàn)爭人員損耗的一部分,而治療傷員是維護部隊戰(zhàn)斗力、穩(wěn)定軍心士氣的重要手段。保障官兵生命健康,及時撤送、救治傷患是我國古代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大軍圍攻,“連戰(zhàn),士卒中矢傷,三創(chuàng)者載輦,兩創(chuàng)者將車,一創(chuàng)者持兵戰(zhàn)”,即使被包圍也不拋棄傷員。正因如此,古代軍隊中很早就設置了軍醫(yī)。甲骨文中的“醫(yī)”字,是“匚”加上一支箭矢,體現了古代醫(yī)學的起源與戰(zhàn)爭之間的密切關系。戰(zhàn)國末期兵書《六韜》記載,當時的軍隊統帥系統由72人構成,其中有“方士二人,立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赌?middot;號令》規(guī)定:“傷甚者令歸治病,家善養(yǎng),予醫(yī)給藥,賜酒日二升,肉二斤,令吏數行閭視病。”就是在作戰(zhàn)時,常征用當地富室房屋作為臨時的傷兵醫(yī)院,將重傷士兵安置其中進行療養(yǎng),主人家要派人照顧傷員,每日還要用酒2升、肉2斤補養(yǎng)傷員??梢?,漢代軍隊已經有比較完善的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各級軍營及邊防哨所都要采購必要的藥材,以備不時之需。到了唐代,還規(guī)定“諸將三日巡本部吏士營幕,閱其飲食精粗、均勞逸,恤疾苦,視醫(yī)藥”,軍將要經常巡視傷病員。宋代的軍隊已有太醫(yī)局派遣的常駐軍醫(yī),而正骨和金瘡是最主要的治療項目,在戰(zhàn)爭前線還設置有“醫(yī)藥院”,來治療傷重的士卒。
該枚漢簡記錄了公元27年一名守軍軍官向上級報告,有士兵出現脾、胸、肋腫脹、疼痛的癥狀,且難以喝水和進食。來源/紀錄片《國寶檔案》截圖
盡管軍醫(yī)的設置是為了減少人員的損耗,但他們同樣也構成了戰(zhàn)爭的消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物資損耗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后勤物資的供應是戰(zhàn)爭的決定性因素?!秾O子兵法》就稱:“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后勤是古代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戰(zhàn)爭機器不僅是生命的絞肉機,更是國家財富的粉碎機。《尉繚子》云:“十萬之師出,日費千金。”對于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而言,物資的損耗是非常驚人的。
據《居延漢簡》記載,漢代軍隊的基本物資實行嚴格的定時、定量供給制。官兵一般在月末或月初全額領取口糧,標準定額是每月3石3斗3升,約合今165斤原糧;同時,食鹽、蔬菜、肉類也是官兵生活的必需品,食鹽的配額一般是每月3升,而蔬菜、肉食的供應并不穩(wěn)定,在整體食物結構中的比例也比較低;官兵的被服名目繁多,有單衣、襲、袍、襪、被、蓋等多種,同樣由軍隊統一發(fā)放,分夏、冬兩季分別領取。
唐前期實行府兵制,府兵番上要自備口糧,“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這些口糧和軍備也要先交到國家倉庫,征行時再由國家統一配給。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大量逃亡,國家開始以募兵來宿衛(wèi)和邊防,士卒的口糧和軍備全部由國家負擔。一支10萬人的軍隊,每天光原糧就要消耗27噸之多。這是以普通士兵的配額計算,如果算上不同級別的軍官,以及用做戰(zhàn)勝之后的軍賞,數額將更為夸張。
士兵之外,軍馬作為重要的軍事裝備,也要消耗大量糧草。西漢武帝時期名將趙充國云:“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就是軍馬一個月的糧秣之費,可以供應12名田士的月用??梢钥吹?,維持一支頗具規(guī)模的騎兵部隊需要多么巨大的資源。趙充國討伐羌族,下轄一支萬人規(guī)模的騎兵部隊,以及步卒1萬余人,僅此每月就要消耗糧谷近20萬斛,鹽1600余斛,茭藁25余萬石。因為軍費開支浩大,為了防止虧空和漏洞,軍隊還要執(zhí)行嚴格的財會審計工作,各級部隊要對財物收支情況登記在冊,編制各種“出入簿”,并定期上報。
畫像磚中作戰(zhàn)中的漢軍
這些計算的僅僅是前線作戰(zhàn)將士的消耗,而運送軍事物資所需的運費則更為夸張。在沒有水路運輸的地方,軍事物資的運送只能通過人或牲畜來完成,距離越遠,運輸的成本越高。根據實際情況計算,1個民夫可以背6斗米,士卒可以自己攜帶5天的干糧,1個民夫饋餉1個士卒,可以維持18天,如果計算回程則只能前進9天;2個民夫供應1個士卒的話,可以維持26天,計算回程則為13天;3個民夫供應1個士卒,可以維持31天,計算回程則為16天。3人供應1個士卒已經到了極限,如果要出動10萬人的部隊,輜重就要占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只有7萬人,就需要用30萬民夫運糧。運糧民夫所消耗的糧草,就遠遠超過前線士兵了。這種消耗對于國家財政而言,是極其巨大的。東漢時期,漢與西羌發(fā)生了長達十余年的戰(zhàn)爭。主將段颎上書皇帝稱: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240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80余億??梢?,戰(zhàn)爭大大削弱了東漢王朝的國力。
軍備損耗
除了人員和物資,戰(zhàn)爭直接消耗的還有武器裝備。歷朝軍隊中都有專門的官吏和工匠,負責武器裝備的管理、維護和保養(yǎng),這也是部隊形成戰(zhàn)斗力的先決條件。漢朝的煉鐵和鑄造業(yè)已經相當發(fā)達,能夠生產白口生鐵、灰口生鐵以及白心、黑心可鍛鑄鐵,因此武器裝備的性能更加優(yōu)良,能夠在面對強大的游牧騎兵時,長久保持技術優(yōu)勢。名將陳湯曾云:“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與中原王朝相比,匈奴在武器方面有很大的劣勢。
西漢鐵矛、青銅鐏。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為了保證武器裝備的供應,漢代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專門的武器鑄造作坊,以及儲藏兵器的武庫。根據軍隊的編制規(guī)模和具體的防衛(wèi)需要,這些武器會被配給到各級軍隊,其長官必須按時對本部裝備逐一查驗、登記造冊,如實編寫“被兵簿”,作為日后監(jiān)管的憑證和依據。
當時的軍械檢測程序相當完備,以弓弩為例,首先要查驗編制武器是否如數到位,如是則標明“見”;其次要核實武器各部位是否齊全,如是則標明“具”;第三要檢查裝備是否完好無缺,如是則標明“完”;第四要檢測武器各配件是否符合技術標準,比如弓身的強度、弓弦的拉力、箭簇的飛行軌跡和射程等等,一旦存在問題就需要及時修理或更換。
此后,武器裝備的檢查成為歷朝軍隊的必備程序。北宋歐陽修巡視河東時,曾對沿邊州的軍事器械進行了嚴格檢查,“其諸州木羽箭,臣曾逐色用草人被甲,去三十步以硬弩射之,或箭干飛掉不至,或箭頭卷折不入甲”,全部是“臨陣誤事之物,十無一二堪者”,所以要求各州派遣干練人員到京師支請武器,并自主監(jiān)察修補。除了修補損壞的武器之外,隨軍匠人還承擔著保養(yǎng)武器的職責。在古代戰(zhàn)爭中,多使用鸊鷉膏,涂于刀劍之上,使其不銹蝕。宋蘇軾《謝曹子方惠新茶》詩:“囊簡久藏科斗字,劍鋒新瑩鷿鵜膏。”明徐渭《贈呂正賓長篇》詩:“銅簽半傅鸊鵜膏,刀血斜凝紫花繡。”武器被及時保養(yǎng),無疑延長了使用壽命。
由于每次戰(zhàn)爭要消耗大量的武器裝備,中央和地方各武庫的武器儲備量都是非常豐富的。以西漢東??槔鶕?ldquo;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的記載,其武庫儲存的武器包括“乘輿兵車器”和“庫車兵”兩類,包括乘輿、弩、弓、甲、盾、劍、金鉞、羽旌、弩車、鼓車、強弩車等等,收存有各種兵器、車具和戰(zhàn)車達200種已上,數量以千萬計。這僅僅是地方武庫,位于京師長安的武庫規(guī)模必然更大。從全國來看,即使承平時期都要保持如此數量龐大的軍備,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軍備的消耗也是非常驚人的。
漢代平索戲車車騎出行畫像磚。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除了維修軍備的工匠,軍隊中還有負責工程作業(yè)的士卒,他們主要負責營房工事和道路橋梁的修治。東漢末年,曹操征討關中,與馬超隔渭水列陣,“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壘”,于是婁子伯建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曹操便令工兵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操軍盡得渡渭”,一舉打敗了馬超和韓遂。在城市攻防戰(zhàn)中,工兵和各種建筑物資的消耗更加驚人。明初洪都之戰(zhàn)中,陳友諒率舟師60萬圍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隨軍工匠修補城墻,“堅守八十有五日,城壞復完者數十丈”,最終取得了守城戰(zhàn)的勝利。
總之,古代一場戰(zhàn)爭在人員、錢糧、武器等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巨大消耗,促使戰(zhàn)爭變成殘酷的燒錢機器。即使是在號稱盛世的漢唐,國家也難以支撐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軍事作戰(zhàn),因此晚年的漢武帝才會幡然醒悟,下《輪臺詔》休養(yǎng)生息。無論農業(yè)文明還是工業(yè)文明,戰(zhàn)爭的消耗都是無比巨大的,而長久的戰(zhàn)爭也必然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參考文獻:
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
劉軍:《漢代軍隊后方勤務工作述略》,《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上官緒志:《秦漢軍隊后勤保障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