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數(shù)說河西走廊 | “7”位名人

數(shù)說河西走廊 | “7”位名人

國家人文歷史      2024-09-11     

河西走廊,地處黃河以西、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的甘肅省西北部,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只有數(shù)公里,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外界的交通要道。在這里,各個民族不斷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xí)俗,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今天,就讓我們從9個數(shù)字,讀懂河西走廊的歷史。

“7”位名人

一條河西走廊,半部華夏歷史。這條千年長廊上,鐫刻下了張騫、霍去病、解憂公主等不辱使命、忠于理想、忠于事業(yè)的“孤勇者”,以及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英雄事跡。

 

張騫:穿越河西“鑿空”西域

張騫,(前159-前114),漢中城固(今陜西城固縣)人,杰出的外交家,其主要的歷史成就便是“鑿空”西域。公元前159年,他出生在今陜西的一個小縣城。漢朝自“白登山之圍”后,一直通過和親政策維系與匈奴的關(guān)系,但匈奴仍常南下侵襲,漢文帝時期甚至一度威脅關(guān)中京畿地區(qū),迫使?jié)h文帝不得不調(diào)集十萬車騎拱衛(wèi)。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漢武帝登基時,漢朝國力已大大增強。為了徹底扭轉(zhuǎn)漢朝的被動局面,漢武帝決心主動進攻匈奴,解決邊患。在發(fā)兵之前,他了解到,匈奴西方有大月氏,與匈奴有仇,便確立了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策略。他向天下招募敢于出使大月氏的勇士。此時擔任郎官的張騫勇敢應(yīng)募。公元前139年,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向?qū)В瑥堯q率領(lǐng)一百多名勇士,從長安出發(fā),踏上了通往西域的漫漫長路。

他們的第一道難關(guān)就是河西走廊,這片土地被匈奴牢牢控制,危險重重。張騫一行人剛進入河西就被匈奴騎兵抓了個正著,這一關(guān)就是十年。十年間,張騫始終等待著逃脫的機會。終于在公元前129年,他趁匈奴防備松懈,帶著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區(qū)。

張騫和他的隊伍繼續(xù)向西,翻越雪山、沙漠,走過了焉耆、疏勒等地,最終到達大宛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大宛國王聽說漢朝的威名,熱情款待了張騫,并幫助他繼續(xù)前往大月氏。雖然最終沒能說服大月氏與漢結(jié)盟,但張騫的這次出使,卻讓漢人第一次知道了西域的存在,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來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成為中華文明正式邁向遠方的通道。今天,我們?nèi)ノ靼矔r,仍會看見一尊張騫的雕像,只見他面向河西,高舉著“節(jié)”,眼神堅定,仿佛在告訴我們,中華文明從這里出發(fā),經(jīng)由河西走廊,邁向世界。

霍去?。赫鲬?zhàn)河西設(shè)置郡縣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xùn)|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及大司馬大將軍衛(wèi)青的外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同父異母兄長。這位漢武帝時期的璀璨將星,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戰(zhàn)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尤其在他征戰(zhàn)河西走廊的傳奇經(jīng)歷中,更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為漢朝開疆拓土,更奠定了中西交流的重要基礎(chǔ)。

故事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輕的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肩負起征服河西走廊的重任。這片位于今甘肅西部的狹長地帶,自古以來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然而,當時它正被匈奴牢牢控制,成為漢朝的心腹大患。

霍去病率領(lǐng)精銳騎兵,如閃電般穿越大漠,直指河西。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霍去病以少勝多,六天轉(zhuǎn)戰(zhàn)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斬首捕虜無數(shù),幾乎生擒單于之子,展現(xiàn)了超凡的軍事才能和勇猛果敢的戰(zhàn)斗精神。同年夏,霍去病再次出征,雖然途中遭遇公孫敖迷路未能會合的波折,但他依然孤軍深入,大敗匈奴,迫降渾邪王、休屠王等部眾,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

在傳說中,酒泉命名的由來,與霍去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霍去病征戰(zhàn)河西的過程中,因其將御賜美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而得名。后來,酒泉也發(fā)展成為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漢朝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使得中原與西域得以通過河西走廊而進行暢通無阻的交流,為后世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正如史書記載,“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解憂公主:遠嫁異域安定邊疆

解憂公主,(前120-前49),西漢下嫁西域烏孫國的公主。她是漢高帝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后裔,“七國之亂”發(fā)動者之一劉戊的孫女。這位西漢的傳奇女子,名字如同她的一生,充滿為家國解憂的堅韌與智慧。

遠嫁烏孫的漢朝公主劉細君病逝后,漢武帝將她作為公主嫁給西域烏孫國。在烏孫的日子里,解憂公主不僅僅是王后,更是漢朝與烏孫之間的和平使者。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不僅尊重烏孫的風俗習(xí)慣,更積極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每當傳來漢朝的消息,解憂公主總是第一時間了解并傳遞給烏孫王,同時,也將烏孫的情況反饋給漢朝,確保兩國之間的信息暢通無阻。而那些在河西走廊上星羅棋布的驛站,則是溝通烏孫與漢朝的重要節(jié)點,那些攜帶者大量禮物烏孫使團,都會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漢朝設(shè)置的驛站,將消息從西域帶進長安的宮殿。

在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第三集,有這樣一幕:解憂公主站在烏孫的草原上,望著遠方那條蜿蜒的河流,心中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統(tǒng)一。

在她的努力下,漢朝與烏孫之間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擾,維護了西域的安寧。解憂公主還派遣侍女馮嫽出使西域各國,進一步加深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關(guān)系。這些努力,不僅為漢朝帶來了邊疆的穩(wěn)定,更為后世的絲綢之路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西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70歲。一封信從烏孫出發(fā),經(jīng)由河西走廊,飛入長安的未央宮。解憂公主向漢宣帝上書,請求葉落歸根。兩年后,這位曾為安定邊疆嘔心瀝血的公主在長安與世長辭。她與河西走廊上的驛站,將中原與西域緊密相連,成為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不可磨滅的豐碑。

鳩摩羅什:從河西出發(fā)弘法中原

鳩摩羅什(343-413),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一。這位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時期的高僧,以其卓越的佛經(jīng)翻譯成就,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之路,尤其是那段在河西走廊的傳奇經(jīng)歷,更為他日后的翻譯事業(yè)奠定基礎(chǔ)。

公元344年,鳩摩羅什誕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他自幼隨母出家,展現(xiàn)出非凡的佛學(xué)天賦,年僅十二歲便能開壇講法,聲名遠播至中原。然而,公元385年,前秦將軍呂光率軍攻占龜茲,將這位高僧作為戰(zhàn)利品帶回河西走廊的涼州城,一困便是十七年。

鳩摩羅什身處異鄉(xiāng),被監(jiān)管之下,卻未放棄對佛法的傳播與追求。在河西走廊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接觸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他們的漢語發(fā)音五花八門,為鳩摩羅什提供了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為了更有效地弘揚佛法,他開始努力學(xué)習(xí)漢語及各地方言,這一過程中,他不僅精通漢語,更深刻理解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公元401年,后秦國君姚興將鳩摩羅什迎至長安,并為其設(shè)立了規(guī)模宏大的譯場。在這里,鳩摩羅什與弟子們共同翻譯了《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佛經(jīng),其譯文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深受眾人喜愛,廣為流傳,比如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鳩摩羅什與河西走廊的不解之緣,促進了佛教文化在中原的廣泛傳播與深度融合。他的翻譯作品不僅豐富了中國的佛教文獻寶庫,更在文體、內(nèi)容、風格等方面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河西走廊成就了鳩摩羅什,讓他成為連接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使者。

裴矩:經(jīng)營河西恢復(fù)絲綢之路

裴矩(548-627),本名世矩,字弘大,后因避唐太宗諱而去“世”字。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人。中國隋及唐初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學(xué)家。裴矩出身于河?xùn)|裴氏西眷房,早年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zhàn),并率三千敝卒定嶺南,安撫突厥啟民可汗,歷任內(nèi)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這位跨越隋唐兩代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與地理學(xué)家,其生平事跡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尤其在河西走廊的篇章中。

公元605年,隋煬帝派裴矩前往張掖。裴矩在這里將所見所聞匯集成三卷圖文并茂的《西域圖記》中,記述了當時西域44國的情況。正是憑借裴矩的描述,我們結(jié)合敦煌到長安的路線,便能繪制出當年絲綢之路的全部地圖,也讓裴矩意識到重新繁榮河西走廊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隋煬帝被他的計劃打動了,甚至產(chǎn)生了一個宏大的計劃。

只不過,歷史沒有給隋煬帝和裴矩付諸實踐的機會。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有一次,唐太宗在長安舉辦宴會,受邀官員里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者,正是戶部尚書裴矩。宴會上,他聽到了西域傳入的《西涼》大曲,那一刻,他或許會回想起曾為隋煬帝安排的西巡貿(mào)易盛會。橫跨北齊、隨、唐三代的裴矩,或許不是群星閃耀的歷史天空中最閃亮的一顆,但河西走廊的上空,永遠會留有他的一席之地。

薩迦班智達:會談涼州鞏固統(tǒng)一

薩迦班智達(1182-1251),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祖,出生于后藏昆氏家族。這位藏傳佛教史上的璀璨明星,不僅以其深厚的佛學(xué)造詣聞名于世,更因其在河西走廊的壯舉——與蒙古宗王闊端的“涼州會談”而永載史冊。

公元13世紀中期,當青藏高原的雪山與河西走廊的荒漠交相輝映時,薩迦班智達帶著兩位年幼的侄子,踏上了前往涼州(今甘肅武威)的征途。他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位被譽為“班智達”(大學(xué)者)的智者。他此行的目的是與駐守涼州的蒙古宗王闊端進行一場關(guān)乎西藏命運的會談。

經(jīng)過兩年的艱苦跋涉,薩迦班智達終于抵達涼州。他與闊端(窩闊臺次子)展開了歷史性的對話。這場會談是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之間的深刻交融。會談的結(jié)果是《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的誕生。這份文件如同一座橋梁,連接了西藏與中原,明確了西藏地方僧俗官員和百姓對蒙古大汗的臣屬關(guān)系,以及蒙古在西藏的行政和宗教管理權(quán)。自此,西藏正式被納入元朝版圖。

薩迦班智達不僅是西藏與元朝和談的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河西走廊,他促進了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影響了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同時也為西藏帶來了和平與穩(wěn)定,使這片雪域高原得以在元朝的庇護下繁榮發(fā)展。

左宗棠:當硬核將軍來到河西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nóng)人,湖南湘陰人。中國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洋務(wù)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們都知道左宗棠千里抬棺、收復(fù)新疆,而他的漫漫征途正在河西走廊。彼時,61歲的陜甘總督左宗棠率兵從蘭州出發(fā),經(jīng)武威、張掖直達酒泉,見識到了大漠落日與春風不度的玉門關(guān)。他眼見河西走廊因與中原溝通不暢而導(dǎo)致人才科考受阻,便提出關(guān)于“鄉(xiāng)試”改革的建議;又在所到之地,下令栽種柳樹,根據(jù)1998年版《甘肅森林》記錄,甘肅省內(nèi)的左公柳仍存202棵,當年盛況可見一斑。他用行動昭示后人,軍事征戰(zhàn)雖是捍衛(wèi)祖國領(lǐng)土?xí)r的必要手段,但人文科教、成蔭綠樹同樣彰顯著西北地區(qū)文脈賡續(xù)、生命昌茂的內(nèi)核。

 

河西走廊上熠熠生輝的身影還有很多,正是一位又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的嘔心澆筑,讓這條在高山流水戈壁間的狹長走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舞臺。(文/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