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 2024-09-04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歷史上有不少聽起來不搭界,但真實發(fā)生過的故事。
例如,李鴻章訪問英國時在倫敦坐了橫穿泰晤士河的地鐵,訪問美國時參觀了摩天大樓。
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交談過一個半小時,事后直言:并沒有多少收獲……
以及,相信大家逛商場的時候都看到過屈臣氏。
但你聽說過嗎?作家成一曾在其創(chuàng)作的小說《白銀谷》中寫了一則“義和團火燒屈臣氏”的故事:
“大概過了半個時辰,探聽消息的伙友才一臉黑污,跑回來。他說,火是義和團放的。他們尋著燒洋人的教堂,路過前門外鬧市,瞧見老德記洋貨鋪和屈臣氏大藥房,就丟了幾把火?;鸪跗饡r,他們還不許鄰近住戶救火,揚言能使出神功,令火勢聽他們調遣,指哪燒哪,不會累及鄰近無辜。可那火依舊無情,轉眼間就漫天燒起來了,哪會聽他們調遣!東西荷包巷,珠寶市,大柵欄,廊房頭條,二條,煤市街,都已火燒連營,一片火海。”
不少讀者大呼震驚:啊?
盡管“義和團火燒屈臣氏”一事的真實性尚存爭議,但屈臣氏確實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就存在了……
你還知道哪些離譜的歷史呢?
劉半農:被罵,但開心
若說民國有哪些懟人不倦的大師,那恐怕數不勝數,但主動登報找罵的大師,你可曾聽說過?
劉半農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早年,他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曾有論調稱:
“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寫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話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寫白話文的,就是活人。”
1925年,為了要編一本“罵人專輯”,劉半農在《北京晨報》上登了一則啟事,誠邀各界貢獻方言中的罵語素材。
最先“伸出援手”的是語言學家趙元任。趙元任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他會說33種漢語方言,在全國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用當地方言和當地人交流。
得知征集罵語啟事的消息后,趙元任親自前往劉半農住處,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地道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了一頓。
沒多久,周作人也聞風而至,用紹興話把劉半農“罵”了一頓。
甚至在校園中,劉半農也被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學生用方言罵了半天。
緊接著,章太炎先生也加入了“痛罵”劉半農的隊伍。章太炎是研究國學的大家,對劉半農貶低文言文的論調頗有不滿。當劉半農上門拜會時,章太炎先將自己對白話文的態(tài)度侃侃而談一番,又說:
“我知道你曾經在北方的報紙上,征求過‘國罵’的字句及各地方罵人的話,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學校中,在課堂上講出許多罵你老母的地方話。所以后來你就不敢再做這件工作,現(xiàn)在我來罵幾句給你聽。”
之后,章太炎充分發(fā)揮特長,用古語開罵,并且罵得非常細致、非常體貼。章太炎先用漢代的罵人話“罵”他,告訴他這句罵人話出自何處;接著用唐朝罵人的話“罵”他,再告訴他這句罵人話出自何處。最后還涉及到上海、廣東、寧波等地的古語“三字經”,看起來是為劉半農提供詳盡的資料,實際上恐怕是把劉半農祖宗三代都罵到了。
時至中午,與劉半農同來的人見狀便向章太炎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xiàn)在我們要告辭了。”劉半農一行人離開后,章太炎坐在藤椅上縱聲大笑,顯然對自己的“杰作”頗為得意。
魯迅:“米老鼠”真好看
談起魯迅,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形象?
一字胡、眉頭緊蹙、滿臉寫著憂國憂民?
嚴肅、犀利、鐵骨錚錚、正義不屈?
這或許是“文化魯迅”的形象。然而,正如魯迅之子周海嬰所說的那樣:“我總覺得這樣的魯迅很空洞,我不認識這樣一個魯迅。”
真實的魯迅,幽默、詼諧,在生活中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例如,魯迅愛披馬甲,也愛給別人起外號。
——是的,魯迅有“自樹”“長庚”“庚辰”“索子”“索士”等180多個筆名,也喜歡給別人起外號。與魯迅同門受教于章太炎的錢玄同,因為在課余時說話最多,且常在席子上爬來爬去,魯迅便贈他綽號“爬來爬去”,后來又簡化為“爬翁”。而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的同事川島,因為留了個學生頭,魯迅就管他叫“一撮毛”,見面時常親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
又如,魯迅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影迷,而且很喜歡看卡通片。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魯迅曾數次攜家人一起觀看《米老鼠》系列影片。
是不是感覺次元壁破了?
1928年11月18日,世界首部有聲卡通電影《汽船威利》在紐約七十九街殖民大戲院上映,正是在這一天,米老鼠誕生了。30年代開始,《米老鼠》系列為代表的迪士尼公司的有聲卡通片風靡上海。魯迅緊跟時代潮流,于1933年首次攜家人踏入影院。《魯迅日記》記載,魯迅第一次觀看迪士尼卡通片,便是在1933年12月23日。
這一日,“(魯迅)午后同廣平邀馮太太及其女兒并攜海嬰往光陸大戲院觀兒童電影《米老鼠》及《神貓艷語》”。之后,魯迅又攜家人多次去影院觀看《米老鼠》。1935年4月20日的日記中記載:“午后蘊如攜阿菩來,遂邀之并同廣平攜海嬰往光陸大戲院觀米老鼠兒童影片。”6月29日《魯迅日記》又記:“下午邀蘊如及阿玉、阿菩并同廣平攜海嬰往光陸大戲院觀米老鼠影片凡十種。”
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中提到:
“我幼年很幸運,凡有適合兒童的電影,父親總是讓我跟他同去觀看,或者也可以說是由他專門陪著我去觀看。有時候也讓母親領著我和幾個堂姊去看《米老鼠》一類的卡通片。”
更有趣的是,除了《米老鼠》,魯迅還陸續(xù)看了《穿靴子的貓》《獸王歷險記》等動畫片。在上海生活的9年里,魯迅一共看了142場電影。
原來,這位在大眾印象中懟過無數反動派的學問大家也有這般富有童趣的一面。
康熙:我刻苦開平方根
中國封建歷史上數學才能出眾的帝王,非康熙帝莫屬。他不僅認真學習過西方天文、地理、數學、醫(yī)藥等各種學科,還積極推廣數學、編撰數學論著。“元”“次”“根”等方程術語的漢譯名就是康熙帝首創(chuàng)的。
那康熙帝因何與數學結緣呢?
這其實要追溯到清初一場天文歷法爭論??滴醯墼允觯?/p>
“爾等惟知朕算術之精,卻不知我學算之故。朕幼時,欽天監(jiān)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湯若望于午門外九卿前當面睹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康熙三年(1664),吳明煊、楊光先等人攻擊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使用的西洋歷法與天象不合,“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歷法荒謬”。這一指控得到鰲拜等人的支持,湯若望被判死刑,南懷仁等被驅逐。康熙親政后,決定通過實地測定的方法比較中西歷法的準確性。在進行了午門前測驗日影、觀象臺測立春日等一系列測試后,康熙發(fā)現(xiàn)南懷仁計算全都準確,楊光先、吳明煊則多有誤差,遂封南懷仁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以西洋新法治歷。
自此,康熙帝開始熱衷西學。首先,在天文學方面,康熙帝命南懷仁等制作了渾天儀,用來演示太陽、月亮和地球轉動以及日月蝕等天體運行的情景;又命內務府造辦處協(xié)同傳教士制作了一款地球儀;與此同時,還策劃并組織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天文、數學和樂理大型百科全書《律歷淵源》。
除了天文學,康熙帝也對數學興趣濃厚——這大概是由于天文學與數學緊密相關的緣故。他向傳教士南懷仁、白晉、張誠等人虛心學習,求教天文歷算以及與之有關的歐幾里得原理與阿基米德幾何學,甚至還寫出了《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論》等專業(yè)論文。白晉在其《康熙皇帝》一書中,生動詳細地描述了康熙學習數學的情形:
“皇上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已感到最大的樂趣……皇帝認真聽講,反復練習,親手繪圖,對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問題,就這樣整整幾個小時和我們在一起學習,然后把文稿留在身邊在內室里反復閱讀。同時,皇上還經常練習運算和儀器的用法,復習歐幾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記住其推理過程。這樣學習了五六個月,康熙皇帝精通了幾何學原理,取得了很大進步,以至于一看到某個定律的幾何圖形,就能立即想到這個定律及其證明。”
而在深刻領悟到自然科學的重要性后,康熙帝希望皇子與八旗子弟也能學習數學。為此,他親自下詔,成立算學館。《清會典事例》記載:“簡大臣官員精于數學者司其事,特命皇子親王董之,選八旗世家子弟學習算法。”《清圣祖實錄》載:“舉人照海等四十五人,系學習算法之人。爾等再加考試,其學習優(yōu)者,令其于修書處行走。”
康熙帝對自然科學的熱愛,為他的傳奇帝王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歷史呢?快來評論區(qū)分享吧!
參考文獻:
1.“科技達人”康熙,《文摘報》,2021年6月
2.“有聲卡通”時代的迪士尼動畫在民國上海——以魯迅日記為線索[J]. 秦剛.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07)
3.《往事》,陳斌著,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
4.劉半農“以身試罵”,《人民政協(xié)報》,2015年1月